首 页 图片展 基地概况 通知通告 政策法规 基地动态 基地管理 合作信息 联系我们
 
[浙江]海洋养殖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2013/8/9

    海洋养殖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2007年11月国家科技部授牌的第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之一。基地依托浙江海洋学院、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拥有实验室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截至2013年6月,基地累计承担各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1项,总经费达8787万元,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申请各类专利40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近100项。基地还在2010年成功举办了世界头足类渔业学术会议。 

    自成立以来,基地以各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为支撑,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凝聚国际科技资源,在海洋增养殖装备工程、海洋高效增养殖、水产种质工程等技术领域与俄罗斯、意大利、挪威、英国、法国、美国、泰国等国家开展合作,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基地通过引进俄罗斯、挪威等国家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突破规模化苗种培育关键技术,建立大黄鱼全人工高产稳产的工厂化苗种生产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形成大黄鱼深海抗风浪网箱的规模养殖技术规范,研制出无公害高效饵料及鱼病免疫防治疫苗,并建成苗种繁育基地2个,苗种中间培育基地3个,饲料加工基地、鱼类加工基地以及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各1个。以浙江东极岛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和台州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为示范,应用新技术养殖的大黄鱼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取得我国第一本海水养殖鱼类有机食品认证证书。优质大黄鱼健康养殖与产业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种苗繁育领域,基地通过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技术并消化吸收,突破名贵头足类曼氏无针乌贼、真蛸和金乌贼苗种规模繁育技术,提出较完善的种质保护、生殖调控、受精卵采集、苗种规模培育和优良苗种质量控制规范与标准,攻克关键技术,建立高效稳定的苗种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增养殖示范,形成苗种繁育与增养殖示范基地,为逐步恢复乃至提高曼氏无针乌贼、真蛸、金乌贼产量,走出一条类似于大凌鲆和大黄鱼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提供理论依托和技术支撑。其中,近海重要头足类规模化繁育和资源养护技术研究示范成果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曼氏无针乌贼苗种春秋两季繁育技术领域的授权发明专利“一年两茬曼氏无针乌贼工厂化养殖方法”实施运用后,已累计向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受精卵2.5亿颗,在舟山中街山、嵊泗,台州市大陈岛和温州市洞头自然海区进行增殖放流,使已枯竭的曼氏无针乌贼在其传统产区又有了部分产量。 

    基地注重对关键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形成一支近百人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其中引进国家“千人计划”1名,博士20名、硕士16名,在研硕博士生37名,所在海洋科学一级学科是我省“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 5年来,共有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外国专家前来考察、交流、授课。累计派出赴俄罗斯、挪威、意大利、美国、英国、日本、白俄罗斯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进行学术考察、访问、学习交流、合作研究、培训的教师共25批近百人次。人才交流为基地的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推进了项目、人才、基地的有机结合。

 

  稿件来源: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网站   
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  不得转载  京ICP备05017536号